今天的社区,该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社区居民相邻而居,却形同陌路、互不往来的状况?怎样融洽邻里关系,使居民安居乐业?深圳市“大家乐”活动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借鉴。
“大家乐”活动,是深圳市一大人文景观,十几年来长盛不衰。记者一行周末前往深圳市梅林一村,看到众多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积极参加健身球、腰鼓队、大秧歌、太极拳、太极剑、扇子舞、文艺表演等活动。晚上的活动吸引了更多下班归来的人们:老老少少走出各自家门,汇聚到中央大绿洲前。《开门红》乐曲声中的“大家跳”拉开了晚会的序幕;接着是“大家练”,各小区选出最佳代表登台比赛“青春活力呼拉圈”;“大家讲”,各队选手无论夫妻、父女或是母子,争先恐后登台比赛“成语接力”,妙语连珠;“大家唱”,不同的参赛歌曲充分展示了各家的才能;“大家演”,青年人身着各种废弃饮料用品制成的服装参加时装表演,既新颖别致又宣传了环保;而中老年人的时装表演则庄重典雅——人们在娱乐中解除了疲劳,愉悦了身心。
始于1986年的“大家乐”活动,初衷是丰富当时特区百万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,以“自荐、自演、同乐”为特色,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简易的露天舞台开展活动。开始时每周一、两次,很快发展为每周三个晚上。经过14年的发展,“大家乐”活动已由当初单纯的文艺表演发展到上述多项内容,还融入了劳动法咨询、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、股市论坛、赈灾义演等,内容日益丰富;活动形式由原来的“卡拉OK大家唱”发展到文艺比赛、义演、深港文艺交流、本土文化展示、群星荟萃、业务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;活动主体由务工青年向全社会拓展;大家乐舞台也发展到村村镇镇有舞台,各个社区有舞台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立了400多个“大家乐”舞台,累计举办大家乐文艺表演1万多场次,直接自荐表演者5万多人,观众达2000多万人次。“大家乐”活动已遍及深圳城乡。
大家乐活动给居民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。邻里来往多了,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,融洽了相互关系,还使大家锻炼了身体,陶冶了情操。几位系腰鼓的老年妇女七嘴八舌地说:“我们都是从各地到这儿的儿女家里帮着带小孩的,参加了这里活动后,心情特别好,不想走了。孩子们学习‘减负’后,‘大家乐’活动成了他们发展个性、培养全面素质的校外课堂。”
“大家乐”创建初期,小区内有个青少年组成的“青湖帮”小团伙,常滋事生非。“大家乐”舞台工作人员发掘他们的艺术潜力,着意引导,后来他们不仅艺术上有发展,人格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改造。他们中的一位成了广东乐坛的名家,还有的成为摇滚乐明星。他们的父母们感激不尽地说:“没有‘大家乐’舞台,我们的儿子就不会有今天。”一位年轻人说:“‘大家乐’将艺术生活化,吸引了人,又将生活艺术化,升华了人。”一位从事物业管理的人说,“大家乐”活动优化了社区的人文环境,建立了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,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,过去是单纯管房子,现在则是综合管理。
这项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由小到大,始终坚持寓教于乐,把握时代脉搏,引导社会潮流,突出了先进文化活动的导向性。活动还得到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,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。市“大家乐”文化发展中心还加强指导,允许“以文补文,多业助文”,使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,成为深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和标志。
实践证明,“大家乐”已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。既倡导了社会新风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又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,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,还为青少年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。团中央、文化部、国家体育总局等已决定在全国广泛开展这项活动。“大家乐”这支诞生于深圳沃土上的奇葩,将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姹紫嫣红地开放。